《七彩畲乡》作品简介
戏剧《七彩畲乡》是江西省申报参评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剧目,由中共鹰潭市委宣传部、鹰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鹰潭市文化事业发展中心组织创排,由鹰潭市著名剧作家姜朝皋(国家一级编剧)编剧、上海越剧院首席导演童薇薇(国家一级导演)、吉安市著名编舞梁萍茹(国家一级编舞)执导,并邀请了一流的音乐、舞美、灯光等艺术家担任主创人员。
该剧自创排、演出以来,在2009年9月第四届江西艺术节暨第八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并囊括了所有单项一等奖。
2010年初,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金孔雀”综合大奖,同时包揽了10个单项奖。
2010年6月5日,《七彩畲乡》主创人员赴京参加“金孔雀”奖颁奖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享誉京华。
2010年7月下旬,《七彩畲乡》参加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在与全国各省精选出的13台参赛剧目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综合金奖,并荣获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音乐设计、优秀舞美设计、优秀灯光设计、优秀服装设计、优秀编舞和三个优秀演出等全部奖项,成为囊括全部奖项的团队。
《七彩畲乡》以我省鹰潭市樟坪畲族乡为原型,以深情的笔触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热情歌颂了以村支书蓝山为代表的新一代大学生村官热爱畲乡,坚持科学发展观,带领农民群众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并通过其与大学同学苗族女友的戏剧纠葛,表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各民族之间团结和谐的新气象。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新一代大学生村官的新精神,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气象,加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新发展以及强化生态环保的新意识构成了全剧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核。
该故事发生在阳春三月,江西少数民族新农村——畲乡一年一度的“乌饭节”隆重举行,年轻的村支书蓝山的女友、漂亮的苗族姑娘俏妹如期而至,在老村长的张罗下,乡民们以隆重的礼仪接待这位远方来的贵客,蓝山更是满心欢喜地准备迎娶未婚妻。不想,俏妹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与蓝山分手,原来是她的母亲苗妈因为自己的特殊人生经历,死活不让女儿嫁到“穷山沟”,因此,在几个人物之间,引发了一场情感纠葛和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同时产生使人开怀的喜剧效果。最终,在畲乡新农村新气象的感召下,苗妈彻底转变了原先对“穷山沟”的看法,不仅乐意让女儿嫁到畲乡,自己也高高兴兴地留了下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蓝山和俏妹将和乡亲们一道,共同创建新的生活,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
该剧在内容上不追求故事离奇,情节曲折,哲理高深,而是以白描的手法,表现畲乡人的热情、爽朗、乐观、旷达,以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形式上则以畲族山歌为载体,融戏曲、山歌、舞蹈于一体,表现浓郁的畲乡民俗和地域风情,故始创其名为“畲歌戏”。绚丽多姿的舞台上,既是一幅优美的畲乡风情画卷;又是一场五彩斑斓的服饰展;还是一片欢歌劲舞的海洋。
《七彩畲乡》创作过程
早在2008年,为响应中央关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号召,贯彻落实鹰潭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鹰潭宣传文化部门就开始规划这项工作,并专门委托全国著名剧作家姜朝皋同志担任编剧。在深入樟坪畲族自治乡创作采风时,一个真实的故事令他怦然心动:当初因为贫穷,畲乡的小伙子找对象成了老大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乡村干部便领着年轻后生出外招媳妇,在干部们的关心撮合下,一位年轻村民从贵州招回来一位漂亮姑娘,不料新媳妇来到樟坪,看到这里如此贫穷落后,未过多久便返回娘家,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几年过去,樟坪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富裕乡,这位媳妇不仅自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婆家,而且还介绍同乡女友也嫁到樟坪来。
这个故事成了《七彩畲乡》的雏形,生活原形中的这对夫妻成了剧中的男女主人公蓝山和俏妹。选取这个故事为素材,不仅是因为爱情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更因为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题旨,折射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山乡巨变。为了进一步深化主题,紧扣时代脉搏,编剧将男方设计为新一代大学生村官,将女方设计为苗族,通过双方的离合欢聚,体现中华各民族团结和谐的宏大主题。在艺术形式方面,考虑到鹰潭没有真正合格专业表演队伍的现实,人物设置务求精炼,只设置了两老两少四个人物,也避开了赣剧、采茶戏等对演员唱、念、做、打的要求都很高的戏曲种类。最后从实际出发,形成了现在这样以畲族山歌为载体,熔歌、舞、戏于一炉,靠演唱、音乐、舞蹈、舞美、灯光、服饰的综合效果来呈现整体形象,演绎、推动剧情的新剧种的“畲歌戏”。
剧本很快得到了江西省文化部门专家的肯定,被列入江西省繁荣工程入选剧目。在随后的二度创作中,鹰潭市领导高瞻远瞩地提出,主创人员(编、导、音、舞、美)一定要请业内一流专家担纲,而演员必须在本市范围内选拔,因为非前者剧目推不上去,非后者剧目传不下来。为此,他们邀请到导演童薇薇、作曲程烈清、舞美设计皮克、舞蹈编导梁萍茹等这些省内外知名专家加盟,他们不讲究待遇,不计较报酬,将一腔心血抛洒在剧目的排练中。实施这样一场大型艺术工程,如同进行一场大兵团作战,上百号演职人员的庞大队伍,来自二十多个不同的单位部门和家庭,要达到统一协调,其难度可想而知。大家克服种种困难,高高兴兴地汇集到一起,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强化训练,精益求精,一同将辛勤的汗水倾注在舞台上。
2009年9月,在抚州举行的第四届江西艺术节暨第八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上,《七彩畲乡》隆重上演、一鸣惊人,观众反应异常强烈,掌声笑声此起彼伏,专家给予了高度赞扬,除荣获剧目一等奖外,还囊括了编剧、导演、舞美、音乐一等奖等全部单项奖。当时,有国内权威专家指出,“这出戏……把大学生村官立在舞台上,这在中国戏曲史上还是第一次。同时为中国戏曲舞台催生出“畲剧”这样一个新剧种。这台戏具备了走出江西,走向全国的潜质,可以获取更高的奖项,争取更大的荣誉。”
此次正式演出之后,《七彩畲乡》在鹰潭城乡及周边地市不断进行展演、公演,并在南昌、鹰潭等地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对剧目提出修改加工意见,边演边修改,边改边提高。主创人员根据观众和专家们的意见,大的修改就进行了三次。通过几年来对《七彩畲乡》一剧的创作演出和不断打磨,不仅全面提升了该剧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使之成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舞台艺术精品,而且通过走出江西走进北京走向全国以及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也成为了宣传江西绿水青山好风光、畲族民族风情的新名片,以及带动地方特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实践。
《七彩畲乡》艺术特色
艺术的活力在于创新,剧种的发展更需要创新。《七彩畲乡》在创作演出过程中,本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态度,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艺术品种的优长,将之融会贯通,逐步打造出一部以畲族民俗风情为特征,熔歌、舞、剧于一炉,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地域风情和鲜明时代气息、别具一格的畲歌戏。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评审组对该剧予以热情赞扬,在下发正式入选通知的附件中,对该剧写出如下评语:“畲族山歌戏是新兴少数民族剧种,《七彩畲乡》是其始创剧目。剧作通过大学生村官与畲族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与实践,展现了新的时代,描绘了新的事物,塑造了新的人物。它继承了畲族音乐、舞蹈、美术等传统文化艺术,并吸收借鉴了汉族戏剧的一些表现形式,创造性地打造出一台具有民族、地域风情和鲜明时代气息的舞台剧具有开创之功。
剧本以线性结构编排,简洁而流畅,故事结构洗练,线条干净,情节简而不乏味,人物少而不单调,是遵命文学而用艺术说话,是主题先行而用故事表达,表现出编导者的创作功力。在舞台呈现上,该剧继承了畲族音乐、舞蹈、美术等传统文化艺术,并吸收借鉴了汉族戏剧的一些表现形式,十分注重运用音乐、舞蹈、服饰、布景、灯光等艺术手段,着力于传统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及舞台意境的营造,凸显了民族性、艺术性、现代性和观赏性,给人以亦歌亦舞、色彩斑斓的美感享受。”
在2012年初接到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正式入选通知后,该剧全体主创人员深刻认识到,这是在全国56个民族面前展示江西文化的一次难得机遇,因此,下大力气全面加工。这次加工不是简单地复排,而是一次重新创作、攀登高峰的过程,通过3个多月时间创作编排,对该剧进行了全方位的修改打磨,全面提升该剧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使全剧焕发出崭新的艺术光彩。
一是时代性更加鲜明突出。立意高远、紧贴时代的思想主题是《七彩畲乡》的一大亮点。事实证明,这也是吸引观众眼球、引起业内专家广泛关注高度赞誉的重要因素。为此,编剧姜朝皋对剧本全面梳理,对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诸多方面进行认真推敲,对原文本进行调整,融入鄱湖生态经济区的新内容,使之更适应现在新的形势。
二是艺术性更加独特完美。导演对舞美设计、音乐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舞蹈编排等二度创作各部门提出新的构想和要求,对戏的表现形式、场面调度、气氛节奏以及人物表演等进行大幅度调整创新。为突出浓郁乡土风情,舞台美术重新设计、重新制作,其中,72米长卷式背景、通过机械装置徐徐展开,美轮美奂,充分体现出新农村的新天地、新面貌;服装道具也全面调整添置,专程到上海招标,请专业制作公司生产,舞台上人物更美丽,色彩更鲜艳,特色更鲜明。
三是观赏性更加赏心悦目。《七彩畲乡》最初创作设计的特点之一就是载歌载舞。通过几年来的打磨提升,这一特色得到进一步渲染、增色。音乐、唱腔、配器修改重写,充分吸收畲族元素,使整个音乐旋律在不失去戏曲本体的前提下,民族特色更鲜明,民族风格更浓郁;舞蹈语汇进一步创新,开场舞“山歌闹”和结尾“月儿圆”舞蹈设计更加直观、大气,与内容结合得更紧、表现得更独特,其他场次中的织带舞、敬茶舞、献花舞等表达得更加唯美、写意,与剧情表达部分相得益彰;为增添观赏性,还专门聘请专业舞蹈老师对四名主要演员的表演动作全新设计,“蓝山”、“俏妹”两位年轻主演在彰显演唱功底的同时,举手投足更加充满舞台表演的韵味,“老村长”、“苗妈”的舞台上更加收放自如,充满夸张、诙谐的喜剧特色,整台戏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七彩畲乡》社会反响
《七彩畲乡》自2009年8月以来,先后演出达到67场。《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江西日报》、《信息日报》、《江南都市报》、《江西晨报》、《鹰潭日报》相继发表了评论文章;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大江网、江西文明网、今视网等网站刊发了或转载了有关评论文章;中央电视台摄制的“走进《七彩畲乡》”电视专题片已分上、下两集向全国播放,全剧录像也将在今年“七一”前向全国播放。2012年6月9日、10日,经过全新复排后的该剧,又将代表江西省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会演,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隆重上演。
2012年4月28日,当全新创排后的《七彩畲乡》在江西艺术中心隆重举行首场汇报演出后,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热情赞扬,不少观众认为:“这是一出极具时代特色、符合当代群众欣赏趣味的好戏,好在思想新、手法新、表演新,用全新的方式演绎了一个新时期的新故事”。“整台戏山美水美人美歌美,具有清新明快、以情动人的轻喜剧风格,让人眼前一亮”。“《七彩畲乡》的造型、服装、灯光、舞美跟全国一流水平比毫不逊色”。
在次日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和省内的专家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研究员谭志湘说:“《七彩畲乡》是写当代的畲族人,从总体上塑造了一个并不为大家所熟悉的民族形象,写出了他们的善良,写出了他们的理想,写出了他们的坚持不懈,写出了畲族山乡的巨大变化。”
文化部艺术局原副局长、中国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认为,“《七彩畲乡》是一台畲族风情歌舞剧。音乐很好,听起来很舒服,舞蹈设计得好,色彩丰富”。
文化部政法司原司长、全国重点剧目指导小组副组长康式昭用“浓郁的畲乡风情,科学的前进步履”来赞誉《七彩畲乡》。他表示,“浓郁的畲乡风情”就是从音乐、舞蹈、贯穿全剧的展示,把畲族的风情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科学的前进步履”,就是在展示畲乡新生活的时候用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指导,艺术地呈现了畲乡面貌的变化,视野之宽阔、视角之新颖,都非同一般。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博导王安奎认为,“《七彩畲乡》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民族性、地方性和时代性紧密结合,以展现民族风情、富有喜剧特色的风格出现。歌舞非常精彩,舞蹈很新鲜,文化内涵很丰富。”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高级记者徐涟说,“《七彩畲乡》关注农村当下的现实生活,紧抓中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注重生态农业发展,关注大学生村官,鼓励大学生回乡就业等社会重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从一对年轻人相亲、定亲和两代人婚恋观念的转变入手,举重若轻。整出戏结构合情合理,简洁流畅,导演在舞台上大气、干净,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
《中国京剧》原总编、研究员吴乾浩表示,《七彩畲乡》不光是用了山歌的曲调,编剧在写的时候用的是民歌体。他说,编剧不光是作为剧来写,还是作为诗来写,不仅表现一种单纯的诗歌、民歌的东西,而是跟情节、冲突、性格联系起来放到一个特殊的氛围中。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中国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认为,《七彩畲乡》“剧本和舞台的构思都很精巧。多姿多彩的畲族歌舞巧妙地融合在剧中,使全剧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时代色彩”。
艺术追求永无止境。我们深深地感到,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原生土壤,努力发扬地域特色,紧密结合时代主题,用创新的理念对各种艺术元素给予开放包容的大胆借鉴,民族戏剧才能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我们也一定能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