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城区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的通知

鹰府发〔2020〕11号2020年08月14日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信江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工作的通知》(建城〔2018〕96 号)和《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的通知》(赣建科设〔2019〕34号),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历史建筑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经市政府核定,确定余江古县衙等26处建筑为我市城区第一批历史建筑,现予公布。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本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历史建筑属地政府要做好积极探索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路径和方法,推动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历史建筑文化展示和文化传承价值。

附件:鹰潭市城区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鹰潭市城区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

单位:平方米

序号

建筑

名称

所在位置(门牌号)

建筑

面积

建筑年代

历史建筑简介

备注

1

古县衙

锦江镇中心街头

4838

始建于宋端拱元年(988年)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

重建

余江古县衙位于余江区锦江镇中心街,始建于宋代端拱元年;元代至清代曾几建几毁,民国六年(1917)重修。古县衙坐东北朝西南,石砖木结构。面宽59米,进深82米,占地面积4838平方米;大堂为悬山屋顶,抬梁式;土瓦覆盖,红石墙面,红石地面。整座衙门原本共五进,依次为大门(八字门楼)、仪门、厢房(带过冈亭)、大堂、花厅、住房,现在仅存仪门、厢房、大堂和监狱等部分建筑残留。


2

文庙

锦江镇东风街

413.6

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

文庙即县儒学宫,俗称孔庙,旧址在余江区锦江镇东风街余江二中校院内。文庙旧迹为清代建筑残留,其中的主建筑大成殿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面宽14.9米,进深17.5米,占地面积413.6平方米。文庙与关帝庙是古代举行隆重大典的地方,祭祀一文一武、一孝一忠。余江区的文庙始建于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知县汪杞始建学宫于县东育才坊(今余江二中校园内),后几经废兴,多次修建。其中元末修建一次,明朝先后修建、扩建七次,清朝共修建八次。


3

财神庙

锦江镇立新街(锦江镇房管所西侧约60米)

170

清朝咸丰九年

财神庙位于余江区锦江镇立新街,锦江镇房管所西侧约60米处,建于清朝咸丰九年。整座建筑为砖木石建筑结构,坐北偏东朝西南;脊高6米,面宽10米,进深17米,占地面积170平方米。屋面呈歇山顶式的砖木梁架结构,土瓦覆盖,砖石地面。四柱三开间,柱头四排,共46根,横梁、柱头均有木雕,雕刻工艺精美。庙内共两进一天井,前为香阁,后进供堂,祀正大乙赵大元帅。庙内后堂地面上有一块记载建庙地基情况的石刻。整座庙宇设计精美,布局合理,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


4

邹韬奋旧居

锦江镇东风街164号

80

清光绪

三十四年

邹韬奋旧居位于余江区锦江镇东风街164号。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坐南朝北,石木建筑。面宽9.85米,进深8米,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歇山房顶,土瓦覆盖,红石墙面。四柱三开间,走廊宽约1.5米,进门为厅堂,后厅为厨房,西旁为厢房。屋内木结构为抬梁穿斗式。地面原为红石铺砌,后用水泥硬化。


5

天主教堂

锦江镇东风街(锦江小学对面)

6000

始建于民国

八年(1919年)

锦江天主教堂位于余江区锦江镇东风街冲虚山西麓,今锦江小学对面。民国八年(1919年)由美法天主教会合建,——法国神会田烈诺主持,美国旧金山圣玛利教堂提供经费。历时四年,民国11年(1922年)主建筑经堂竣工,其他附属建筑设施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陆续竣工。天主教堂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经堂、官厅、神父楼、大礼堂、培德女中等,大小建筑物共17幢。建筑物大多为砖木石结构,以罗马建筑风格为主,中西合璧。建筑精美,设计合理。主建筑“圣类斯堂”(经堂)为哥特式风格,坐东朝西,高12米,面宽13米,深24米;正门顶上原有人字排列的莲花石柱。经堂大门顶额刻有“圣类斯堂”四字。


6

兰桥

锦江镇立新街居委会

271.53

明朝成化年间

(1465—1487年)

相传兰桥原是一座孝心桥。蓝溪上原本没有桥,只有私人家的渡船,来往坐船要收钱,而且极不方便。蓝溪虽然不宽,但由于东岸紫云岭十分陡峭,水又很深,每当洪水泛滥时波涛汹涌、漩涡迭起,不知打翻了多少船只,吞没了多少生命。有一位寡妇家住在锦江街上,田地却在蓝溪对岸,来来回回极不方便。他儿子见母亲过河艰难,发誓一定要为母亲建一座桥。这就是最早的蓝溪桥,可惜始建年代无考。明初,县人李用章编木为桥,后毁坏;成化年间(1465—1487年)砌砖为桥,万历十八年(1590年)河水暴涨,桥基倒塌,后又改为石材单拱桥。这座桥横跨在蓝溪上两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桥基被洪水冲击移了位,桥拱才慢慢坍塌。民国9年(1920年),乡绅邹国琛、周孚先等32人捐资,在原址兰桥重建,当年秋天动工,第二年暮春竣工。重建的兰桥桥身长43.1米,宽6.3米,高4.5米。整座桥只一个半圆形单拱,桥拱及桥基皆用麻石。桥面平坦,两边有长条青石护栏,人车行走方便安全,当地居民叫它新兰桥。


7

乐氏宗祠

锦江镇乐泉乐家村内

983.4

始建于清代乾隆丁丑年(1757年)

乐氏宗祠位于余江区锦江镇乐泉村委会乐家村内。始建于清代乾隆丁丑年(1757年),第二年竣工。坐西朝东,呈长方形。乐氏宗祠规模宏大,宽22米,进深44.7米,共三进二个天井,建筑面积983.4平方米。整座宗祠为混梁砖木结构,青砖墙面,共六柱三进。乐氏宗祠大门是宗族牌坊,三间四柱,共三层。牌坊为砖石结构,柱子不出头,最高层是楼的正脊,用土瓦盖脊,屋脊正前有飞檐,两端有吻。一楼二楼两边有飞檐屋脊,屋脊两端有吻。二楼中间是麻石浮雕花卉图案,正中竖额被石灰覆盖,字迹不清。一楼麻石匾额刻有“乐氏宗祠”四个大字,阴线阳文,有石灰涂抹的残留。匾额上边和两侧是百官游历、拜会的浮雕图案,人物雕像栩栩如生;下边是龙狮等神兽的浮雕图案,神兽雕像活神活现。


8

义井

锦江镇塔前街154号

7.39

始凿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

义井位于余江区锦江镇塔前街154号居民房屋右侧一米处,始凿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距今已有约900年的历史,是鹰潭市范围内有史料可查最古老的泉井之一。义井井圈外径1.24米,内径0.84米;井台占地面积7.39平方米。井深约10米,井水水面在雨季距井圈约1.5米,旱季距井圈约2米,井水可以供给周围几十户居民的饮用和生活日用。对研究地下水资源利用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9

紫云驿

锦江镇余江古县衙右前方

180

始建于汉朝

紫云驿原址在余江区锦江镇宣化坊,今余江古县衙右前方,靠近彭家巷,前临信江,后枕玉真山。紫云驿始建于汉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江西省境内最古老的驿站之一。《钦定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三十五“驿监”记载:紫云驿在安仁县宣化坊,前临锦水,后枕玉台。汉为紫云古埠置驿。宋分水马二站,马站在信州关外,名方家站;水站在余干龙津,置提领。明初革去马站,专设水站。洪武中改安仁驿,又改紫云驿。嘉靖间改水马驿,副使张和有题壁诗。


10

龙溪书院

锦江镇团黄村委会岗底李家村

288

清乾隆癸末年(1763年)

龙溪书院位于余江区锦江镇团黄村委会岗底李家村。建于清乾隆癸末年(1763年),砖石梁架结构,坐东北朝西南,大门为牌坊式八字门楼,门额上有石雕字幅,书院主体房屋高约5米,歇山屋顶,土瓦覆盖,青砖墙面,面宽12米,进深24米,占地面积288平方米。进门后有亭廊,直通正房,共三进二个天井,天井两侧有厢房,西侧有平房一排。与《李氏宗谱》记载相符,清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蒋仕铨曾为此写了“龙溪书院记”。


11

安仁古城城墙

锦江镇立新街信江沿岸

1500

明代正德年间

安仁城墙位于余江区锦江镇立新街信江沿岸,安仁县即现在的余江区,安仁县城墙建于明朝正德年,始有土墙六百余丈,尚制草率,后嘉靖至崇祯年间,才在知县熊兆祯的带领下,用石砌墙使之完善,原有八个城门,至清以后,渐失作用,但形制完整,1950年因修老虎坝锦江帛水机站和上渡头码头,将城墙包括门楼绝大部分拆去做了建材,仅留下靠信江河一带的城墙,加上人为破坏,现仅留沿河三段残墙,第一段大南门即云锦门右侧至观澜门又叫新洞门,约长200米,剩高2.2米,第二段小南门左侧至孟津门,约长100米,剩高3米,第三段,会川门又叫兰桥门,长20米,高4米。


12

中心街240号民居

锦江镇中心街240号

228

清末

中心街240号民居位于余江区锦江镇中心街240号,建于清朝末期,坐西朝东,石木结构,面宽11.3米,进深20.2米,占地面积228平方米,共三进两个天井,屋内窗户及梁上均雕有花卉图案。


13

中心街门楼

锦江镇中心街241号

1.2

清代

中心街门楼位于余江区锦江镇中心街241号,清代建造,石木结构,坐东朝西,高约6米,面宽约4米,厚0.3米,有精致的木雕花纹。


14

桂天官府第遗址

锦江镇东风街(邹韬奋烈士旧居约80米处)

600

明代

桂天官府第遗址位于余江区锦江镇东风街(距邹韬奋烈士旧居约80米处)。建于明代,原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间大厅房。大门呈八字门楼,青石地面。建筑物雄伟壮观,占地约600平方米,到清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焚烧殆尽,仅留下残存石狮子一对。


15

秀挹古峰门坊

锦江镇东风街95号

3

清末民国初

秀挹古峰门坊位于余江区锦江镇东风街95号,建于清末民初,坐北朝南,麻石砖木结构,坊高6.6米,面宽10米,厚30厘米,门高3.12米,宽1.58米,门上端镶嵌“秀挹古峰”匾额,两边对联为“义港信河双水秀,书声量迹一山馨”。


16

王定国民居

锦江镇中心街居委会先锋街50号

201.64

清末

王定国民居位于余江区锦江镇中心街居委会先锋街50号,建于清朝末期,坐东南朝西北,石木结构,悬山屋顶,土瓦覆盖面宽14.2米,进深14.1米,占地面积201.64平方米,共两进一个天井,窗梁均有若干雕刻。


17

中国人民大学文革下放人员办事处旧址

锦江镇塔前街192号

250

1970年代

中国人民大学“文革”下放人员办事处旧址位于余江区锦江镇塔前街192号,坐南朝北,高约6米,前宽7.7米,后宽10.2米,进深29.1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据当地老人推测应为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建造,原为土木青砖结构,上世纪八十年代产权转移后现产权所有人王春鑫进行了改造,前为两层,楼上有房室,后仅一层,但与两层一样高,因“文革”时期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下放人员办事处,近十余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当年下放人员或其家人寻到该旧址参观,寄托怀旧之情。


18

蒋家祠堂

马荃镇霞山村

480

清代

霞山蒋家宗祠位于余江区马荃镇霞山村委会蒋家村,建于清代,坐西朝东,砖木结构,面宽15.05米,进深35.2米,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宗祠正门高3.6米,宽1.8米,共三进二个天井,内部木结构抬梁穿斗式,麻石柱础呈八角棱形。对研究古代宗祠建筑有一定参考价值。


19

姜家科第世家门坊

马荃镇管坊村

2.19

明弘治年间(1487-1505年)

科第世家坊位于余江区马荃镇管坊村委会璜塘姜家村。砖石结构,坐西朝东,高5.25米,面宽7.3米,厚0.3米,占地面积约2.19平方米,门楼由青砖与红麻石砌成,四柱,加一石柱横梁,两柱间是门坊,横梁上端刻有“科第世家”,匾额四周刻有龙凤及花卉、鲤鱼跳龙门、麒麟及人物几何图案。除人物雕像被损坏外,其余保存完整,雕纹棱角分明,形象生动,技艺精巧。从雕刻的纹饰及图案看应属明中晚期建筑,也是现存的珍贵文物。


20

镇龙宝塔

邓埠镇三宋村委会上宋村

10

清嘉庆十年

镇龙宝塔位于余江区邓埠镇三宋村委会上宋村的树林里,坐东朝西,用麻石建成,塔身呈八棱形,九层(现保留八层)。在塔的第四层正面刻有一神像,右面向下伸展每层刻有两字,顺序为“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塔的左面第三层刻有“嘉庆拾年修”五个字,最底层前后左右分别刻有“镇龙宝塔”四个字,塔身高约7.8米。对研究古代宝塔建筑有一定参考价值。 目前保存尚好,有一定风化,2018年对该塔进行了维修。


21

画桥人民英雄纪念塔

画桥镇红都社区

64

1952年

画桥人民英雄纪念塔位于鹰潭市余江区画桥镇红都居委会,1952年为纪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千余名烈士而建,塔身坐北朝南偏东,塔高11.5米,塔基主体占地64平方米,底座台阶由花岗岩砌成,总占地面积678.35平方米。塔身正面刻有“人民英雄纪念塔”七个大字,庄严肃穆。画桥人民英雄纪念塔是当地红色革命史的重要历史见证,更是社会和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


22

余江县苏维埃政府大会堂旧址

画桥镇画桥村

850

近现代

1930年5月上旬,方志敏、黄道等在杨氏宗祠内主持召开余江县工农兵总代表会议,并宣布成立余江县苏维埃政府,设县苏维埃政府机关于杨氏宗祠内。后政府机关迁出,杨氏宗祠成为苏区召开重要会议和大规模军民集会的场所。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等人都曾在旧址内做报告、演讲,动员群众参加革命。余江县苏维埃政府大会堂旧址为研究近代革命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23

余江县苏维埃政府一区区委旧址

画桥镇画桥村

65

近现代

余江县苏维埃政府一区区委成立于1929年10月,先后有李咸清、鲁志平等同志担任区委书记。在长达5年的艰苦斗争岁月里,区委带领王象湾等5个党支部,发动群众,组织开展农民暴动和武装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1934年11月,余江红色苏区沦陷,区委组织受到毁灭性破坏。对研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赣东北斗争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整体保存较差,多年来未进行维修。


24

画桥大捷遗址

画桥镇画桥村

21

近现代

1931年8月14日,驻扎在贵溪周坊的红十军部队和地方游击队在老勇岭,葛头岭,佛岭三面山腰与包围抢粮的国民党五五师一部及反动地主武装激战,伤亡惨重,此时,敌人就在这座桥上架起迫击炮,负隅顽抗,被红军击溃。消灭敌军一个营,缴获枪枝160支,机关枪一挺,迫击炮一门,击毙敌军官二名,俘虏170余人,此战史称“画桥大捷”。对研究赣东北斗争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画桥桥身长6米,宽3.5米,高3米,整体保存较好。


25

汪源赣东北红军指挥部旧址

画桥镇王坊村

415

近现代

红色画桥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之一。游击队、红军在对敌作战期间,曾在旧址内研究、部署作战计划,取得了一次次战斗胜利。旧址是赣东北红军创建初期捷报频传的历史见证地。


26

林家坞红军征兵登记处旧址

画桥镇葛家店村

415

近现代

1933年10月,国民党以20万兵力对赣东北苏区进行围攻。面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闽浙赣省委领导根据地军民展开了积极的备战。方志敏下达了“扩大红军,创造十军团,巩固扩大苏区,以粉碎敌人五次‘围剿’”命令。中共余江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领导苏区人民,迅速贯彻执行了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的部署,设画桥苏区参军登记点于林家坞张氏宗祠。当地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林家坞成为了赣东北苏区的扩红模范村,旧址也成为了赣东北苏区扩大红军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