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2021年07月26日

坚决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第一节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科技治理创新,完善科技管理体系、科技决策机制。鼓励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推动分布式、网络化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考核机制。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体系,鼓励对科技人才实施股权、期权和职业年金等激励措施,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成果利益分配机制。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省级以上创新型县(区、市)全覆盖,力争一个区(市)进入国家创新型县行列。探索鹰潭智慧科创城科创小镇第三方管理运营模式,积极引进国内顶尖专业运营团队,打造成为全国科技创新头部基地。

第二节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健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无偿资助、奖励补助、工业创新券、引导基金、“科贷通”相结合的财政支持方式,贯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后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作用。实施规模以上无研发活动工业企业“清零”行动,鼓励支持企业吸引风险投资、创业基金、天使基金等参与科技研发,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完善“科贷通”风险补偿金投入机制,大力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银行增加对企业创新信贷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积极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专栏1               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工程

(一)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改革财政投入方式,健全无偿资助、奖励补助、创新券、引导基金相结合的财政支持方式,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确保“十四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

(二)强化创新主体投入

大力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开展科技研发、新产品开发、政产学研用合作、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人才和平台建设等创新活动。通过企业研发加计扣除、后补助、政府购买服务、财政奖补、税收优惠等普惠政策,提高企业科研创新积极性。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有研发活动工业企业占比达80%以上。

(三)引导社会加大投入

加强市、区(市)与省得联动,进一步做大“科贷通”风险补偿资金池,市、区(市)两级每年新增500万元投入风险补偿资金。到2025年,力争资金池规模达到5000万元,通过“科贷通”撬动银行年贷款达5亿元。

第三节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深入实施新一轮国家“03专项”试点示范,推动5G、NB-IoT和eMTC多张网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建立国内一流的集5G应用研发、标准制定、检测认证、物联网安全、5G创新服务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于一体的平台体系,着力打造掌上政府、智慧交通等品牌标杆应用示范。加速打通产学研用金一体化通道,探索建立“人才在外地、研发为鹰潭,项目在异地、转化在鹰潭”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飞地模式”。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积极创建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保护力度。支持重点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积极争取在高新区探索设立“江西省网上常设技术市场”分中心和分市场。

专栏2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程

(一)实施重点科技项目工程

围绕铜产业、物联网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创新链。到2025年,力争实施省、市重点科技研发项目100项以上,省级重点新产品项目100项以上,市级重大专项10项以上、一般科技研发项目300项以上。

(二)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工程

在铜产业领域,建立并实施铜产业重点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任务清单。在物联网产业领域,着力攻克高性能通信模组、服务机器人、无人技术、车用电子等一批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在农业领域,着力攻克设施农业智能化优质高效栽培,特色养殖、果品、绿植及道地中药材等新品种创制等一批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到2025年,力争形成科技成果300项以上(其中物联网成果达30%),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5项以上,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以上。

(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程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到2025年,建成综合性、现代化技术市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6亿元。

第四节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加快构建全链条的创新服务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宣传机制,及时树典型、立榜样,全面提升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广泛开展科技普及和创新实践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提高全民科学创新热情。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加快鹰潭高新区、贵溪经开区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示范基地。完善监管机制,对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