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夯实高水平现代化产业平台

2021年07月26日

坚持规划引领、改革创新、集聚集约发展,深入实施开发区争先进位工程,加快鹰潭高新区、贵溪经开区、余江工业园区等开发区改革创新步伐,强化资源集聚效应,做强经济发展“主战场”,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示范引领区,为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第一节 加快推动开发区提质升级

开展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等行动,提升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开展“节地增效”行动计划,推进“工业标准地”[]建设,进一步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创新土地差别化供地政策,采取工业用地先租后让、租让结合、长期租赁、弹性年限等方式满足企业用地需求,降低用地成本。强化市级层面对国土空间开发规模的统筹调配,推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向效益高、质量好的开发区倾斜。全面优化“一县一区”布局,促进开发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第二节 推动开发区绿色转型发展

严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入驻。推动开发区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加强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园区产业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完善废旧物品回收设施,健全城市废旧物品回收分拣体系。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理念,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推行生产企业“逆向回收”等模式。落实环境监管要求,各开发区资源利用水平指标均达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级标准。探索组建特色生态工业园区投资运营公司,强化与高校、私募机构等深度合作,增强创新和投融资能力。

第三节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统筹产业与城市空间布局,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加快推动开发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城。积极开展开发区“新九通一平”[]建设行动,加速推进鹰潭高新区、贵溪经开区、余江工业园等开发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布局和建设,实现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有机融合。积极构建“大园区+小城市”公共服务网络,将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开发区延伸,有效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第四节 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

创新工业园区体制和机制,推行“大部门制改革、扁平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理顺园区内外、条块之间关系,形成精干高效的扁平化管理架构体系,推进园区管理标准化、服务企业化和弱行政化。建立健全开发区赋权清单动态调整机制,赋予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促进开发区管理机构“瘦身健体”、精简高效。以鹰潭高新区为主体,加快推进高新区、月湖新城智慧众创园、信江新区科创园一体化协同发展,构建“一区两园”[]联合发展格局。支持鹰潭高新区与省级有关部门建立“直通车”[]制度。加快推进余江工业园提档升级,支持贵溪经开区扩区调区并申报国家级经开区,支持高新区移动物联网产业园扩区调区。加快开发区建设、管理、运营市场化改革,强化与高校、私募机构等深度合作,全面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基金”运行模式,探索“开发区+主题产业园”建设模式。大力推进以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为核心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加快贵溪经开区省级人事薪酬制度试点示范项目建设,鼓励与沿海开发区共建“飞地园区”,探索“双飞地”发展模式。

专栏1                 开发区争先进位重点工程

(一)园区能级提升工程

到2025年,全市开发区实现营业收入力争达到3150亿元,其中鹰潭高新区突破1500亿元,贵溪经开区突破1300亿元,余江工业园突破800亿元。在全省开发区争先创优综合考评中,鹰潭高新区全省排名力争进入前10位,贵溪经开区保持在前10位,余江工业园区力争进入前20位。

(二)综合效益提升工程

到2025年,亩均收入和产出实现倍增,投资强度不低于450万元/亩,亩均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00万元、利润超40万元,工业用地亩均税收增长20%以上,首位产业集聚度平均达到9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