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2021年07月26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建设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

第一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分类优化调整现有帮扶政策,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地区,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强化数据比对,健全“两类人群”[]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持续加大脱贫人口产业、就业、消费帮扶力度,增强发展后劲。继续为农村低收入群体购买防贫保险,提升抗风险能力。深入开展扶贫扶志感恩奋进行动,激发内生动力。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公益岗位,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决就业,保障基本生活。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第二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底线,健全农业支撑保护制度。着眼于加快解决农业缺龙头企业、缺品牌、缺业态的问题,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五个三”工程,做强粮食、畜禽、果蔬三大传统产业,做优水产、中药材、食用菌三大特色产业,做靓数字农业、休闲农业、新型服务业三大新兴产业,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品牌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三大行动,健全三农金融服务、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创新创业三大平台,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高效化发展。

专栏1                 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

(一)现代农业“三区”重点建设工程

到2025年,建成设施蔬菜面积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3万亩,建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0万亩,建成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87万亩,建成水稻生产功能区80.5万亩。

(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到2025年,培育现代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6000个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达到30个以上、农民合作社联社100个以上。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

重点推进四条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贵塘公路、白鹤湖、320国道杨溪乡段、206国道中童潢溪段)建设。积极推进贵溪市农业生态科技园、白鹤湖农产品加工基地、白鹤湖冷链物流园,余江农产品加工园,月湖区畜禽屠宰厂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打造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左右。

专栏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工程

(一)绿色食品产业链固链工程

以做广原料供应基地、做大食品产业园区、做精地方特色食品、做强生猪产业链为发展重点,构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利益联结稳定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重点推进贵溪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贵溪市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园、余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业与加工流通、文化旅游、科普教育、健康养生、信息技术、商贸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全力发展智慧农业,重点推进鹰潭白鹤湖5G现代循环农业研学创新示范中心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力争创建1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个省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5个市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三)农产品品牌创建提升工程

制定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品牌创建激励机制,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做大做强贵溪“芗溪佬家”区域公共品牌,打造龙虎山板栗、轩辕石斛、贵溪脚板薯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鹰牌农产品。

(四)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加快农产品大市场建设,积极发展菜市场、便民商店、社区平价菜店等多种零售业态,推广产地直销、农超对接、连锁配送、电子商务、新媒体直播带货等营销模式。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全面覆盖、村容村貌提档升级、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引导盘活农闲房和宅基地发展民宿经济等“五大工程”,积极探索“民宿+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新模式。加快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专栏3                 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工程

(一)实施村庄整治全面覆盖工程

重点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厕所粪污治理“三项治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入品质建设阶段。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左右;长效管护机制初步建立,农民环境保护和卫生健康意识明显增强。

(二)实施村容村貌提档升级工程

加快补齐村庄基础设施短板和弱项,构建覆盖城乡的公路、电力、供水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体系。

(三)实施美丽宜居示范创建工程

积极开展美丽宜居乡镇、美丽宜居村庄、美丽宜居庭院创建活动,打造100个特色精品乡村、特色康居乡村、特色宜居乡村和古村落。

(四)实施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程

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管理网络和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完成市级村庄环境常态化长效管护信息平台建设。

(五)实施引导盘活农闲房和宅基地发展民宿经济工程

重点推进龙虎山景区30个村乡村旅游精品民宿项目建设。

第四节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落实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生态保护修复产权激励机制等制度。探索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新机制,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第五节 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

纵深推进余江区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健全并推广村民事务理事会、民事村办、村事民办、物业进乡村等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健全和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夯实村民自治基础,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和平安乡村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新时代乡村文化,传承农村优良传统礼俗,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不断提升乡镇和村为民服务能力,构建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