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和修复
2021年07月26日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突出系统治理、精准治理,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推进“五气共治”[],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推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动全市空气质量总体达到二级标准,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加强信江流域鹰潭段综合治理。全面完成集镇污水管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国控断面确保“保三争二”[],巩固地表水治理成果,推动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受污染耕地及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巩固拓展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成果;加强土壤环境重点单位监管,强化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推进规范化管理。限制非降解塑料的使用,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
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部门之间协同治理工作机制,强化联防联控。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和信江流域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全面落实信江、白塔河、罗塘河等流域禁捕退捕。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现代环保产业技术和科技成果应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提高科学治理能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深化林长制改革,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全面加强湿地、草地保护修复,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
专栏1 生态环境治理重大工程 |
(一)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推进化工、工业涂装、医药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改造,实施贵溪冶炼厂硫酸一系列尾气脱硫升级改造项目及硫酸二系统尾气治理升级改造等项目。加强“四尘三烟三气”[]治理,推进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各区(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10%、臭氧浓度超标天数比例下降10%。 (二)水环境污染治理 重点推进城区雨污管网维修改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建制镇(乡)全覆盖,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污水治理。重点实施贵溪经开区、高新龙岗片区等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全部达标排放,确保考核断面“保三争二”。 (三)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利用 加强受污染耕地及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重点推进原江西六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石膏库(渣场)深度治理、贵冶周边区域九牛岗土壤污染治理提升、鹰潭市木材防腐厂原场地土壤修复等项目。加强涉重金属企业污染综合治理,严控区域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 (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以信江河鹰潭段及其主要支流流域生态综合整治为主线的鹰潭市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项目建设,重点做好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土地综合整治、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农村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建设。 (五)生活垃圾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 重点推进生态静脉智园建设,加快鹰潭市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处置中心建设项目、江西省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中心建设项目(即鹰潭丰瑞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扩能提质改造)等项目建设。 (六)森林质量提升 通过开展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低产低效林改造和森林抚育等项目,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稳定森林面积。到2025年,森林建设规模达4万亩,其中:阔叶林提质增效工程2万亩,重点区域“四化”建设2万亩(人工造林0.2万亩、更新改造0.2万亩、景观塑造0.2万亩、抚育改培0.4万亩、保护经营1万亩)。 (七)湿地保护和修复 完成3-5个湿地保护小区的划定,划定湿地保护小区面积1600公顷;实施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 (八)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全市2个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 (九)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恢复治理废弃露天矿山共159个(其中余江区108个、贵溪市47个、月湖区4个),破坏面积253.1公顷(其中余江区188公顷、贵溪市55.5公顷,月湖区9.6公顷),其中2021年底前完成153.4公顷,2022年-2023年完成38.6公顷,2024-2025年完成61.1公顷。 |
规范环境治理市场秩序,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行。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鼓励对工业污染地块采用“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严格落实“谁污染、谁付费”的政策导向,建立和完善固体废物处置、污水垃圾处理、节水节能、大气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
严格落实国家、省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制定实施全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加快低碳能源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推动全市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完善以工艺、技术、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为约束条件的管理机制,严控新上高耗能项目,狠抓重点领域节能,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监测管理全覆盖。配合省里探索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环境统计核算体系,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生态气象观测体系,提高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推动甲烷、氢氮碳化物、全氟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