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全国基层政府公开 标准化 规范化 试点成果推广专题 > 成果推广展示 >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

罗河镇2023年屈碧村万家组宅改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简介

一、基本情况

(一)宅改工作

屈碧村万家组为罗河镇第三批宅改推进村庄,地处罗河镇西南面,距罗河镇集镇约1公里,位于Y544乡道沿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村共148户,572人,理事会成员13人,宅改协管员2名,中共党员5名。宅改前共有房屋148栋,今年宅改工作中拆除危旧房17栋,退出宅基地面积3009.5平方米,现有房屋134栋,其中一户多宅2栋,其他均为一户一宅,清理乱搭乱建8处,拆除围墙22户、560米。为解决一户多宅危旧房及附属用房拆除后无处存放农具的问题,万家理事会决定将两处村民闲置的一户一宅农房租用,分别作为村民议事中心和农具集中存放点,切实解决了村庄无议事会议室,打谷机、犁田机等农具无处存放的问题,既让闲置农房焕发了新活力,又让村民吃下了定心丸,再无后顾之忧。

(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管网及终端,总投资346万元(资金来源为项目资金60%来自于贵溪市政府投资,剩余40%项目资金来源于单位自筹),建设日处理量80吨每天采用AO一体化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终端1座,服务万家组148户家庭,管网总长度约3400余米,目前主体管网已经完成,部分支管和管网正在建设,预计10月底前全部竣工。

于2020年5月购买第三方服务,委托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引进了江西振东物业有限公司,全面落实落细全省“定管护范围、定管护标准、定管护责任、定管护经费、定考核奖惩”的“五定包干”要求,有效推动了村庄长效管护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制度,村民房前屋后的垃圾由村民自己打扫,村庄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扫保洁都由物业公司管理,做到公共场所无明显生活垃圾,河流、沟塘水面无明显漂浮垃圾,村内公厕干净无异味,垃圾堆放点日产日清,卫生保洁实现全覆盖。村庄基础设施。对村庄内的基础设施设备定期管理和维护。同时,每季度组织各村委会书记、班子成员、群众代表对物业公司评比打分;各村委会每月组织村理事会、网格员代表对物业公司及“门前三包”内容进行考核评比;镇另外聘请2名工作经验丰富退休村干部进行每日督查,根据考核结果拨付经费,按差距分数扣减管护经费。

二、主要做法

罗河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宅改工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抓手,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同步推进“拆”“退”“管”“用”,妥善解决了村庄“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等历史遗留问题,激活农村土地资源,保障农户自身权益,着力将屈碧万家打造成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幸福农村的“示范”。

(一)做到“三个强化”,把准工作方向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坚持将宅改工作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镇级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宅改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包村负责制,全员参与、全线发力;村级发挥支部引领作用,成立宅改工作专班,实行“支部主责、理事主导、群众主体”推进机制,形成压实层层责任,凝聚层层合力的工作格局。

二是强化宣传造势。通过微信群、小喇叭、挂横幅,外出观摩、政策宣讲、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着力破除“宅基地是祖业”“拆房必须有补偿”等思想,变“要我拆”为“我要拆”,增进了群众对改革的信任,乡村振兴的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产生,营造了“全民议改革、全力推改革”浓厚氛围。

三是强化示范带头。“怎么拆、如何拆、谁先拆 ”,如何确保“拆得了”,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宣传政策、带头退出多余宅基地、带头缴纳有偿使用费、带头做好亲属思想工作,达到“党员带头、群众紧跟”的效果。

(二)突出“三个坚持”,把握工作重点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生态优美”的要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做到退哪里、建哪里,群众心中都有数。

二是坚持群众主体。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让群众“唱主角”“当主力”,有效发挥村民“主人翁”精神,在建设过程中先后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12次,积极引导本村乡贤出谋划策,听取并吸纳意见建议20余条,极大促进村内各项工作开展,形成干群同心、上下齐心的良好氛围。

三是坚持项目支撑。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赋能万家组乡村振兴的主引擎和硬支撑,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精心谋划项目发展。同时,通过镇村组干部上户、村村通广播、永久性宣传标语、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开展宅改暨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重要性及必要性,从思想上转变群众的观念;结合党员网格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员的作用,每名网格员分片负责到户,让网格员当好政策的“宣传员”,做好“监督员”;深入开展村、组、家庭环境卫生评比活动,表扬先进,鞭笞后进,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让层层级级均做有榜样、学有标准;扎实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回头看”行动,对于在评比中表现较差的村、组、户进行“回头看”,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不反弹、见实效。

(三)破解“三大难题”,把好工作实效

一是破解“难收回”问题。针对退出宅基地难以真正收回集体的问题,理事会结合实际,制定了《屈碧村万家组宅基地退出和有偿使用办法》,通过村民代表讨论和村委会同意,明确危房、废弃附属房、围栏、厕所等、一户多宅“三类情况”实行无偿退出。

二是破解“难监管”问题。严格执行“一户一宅、面积法定”规定,严格落实建房“五到场”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订《万家村民理事会宅基地管理工作细则》《屈碧村万家组村规民约》等,赋予理事会初审权利,规范建房审批管理程序。

三是破解“难用好”问题。加大退出宅基地、空闲房盘活利用,充分释放宅改红利。一是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用作集休闲、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农旅山庄;二是将村庄空闲宅基地用于种植果树、蔬菜、花圃,做到见缝插绿,实现“一宅变三园”,持续焕发宅基地活力。

三、工作成效

一是支部变强了。充分激发了村组干部敢管事、想干事、干成事的能动性,发挥了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展示了支部战斗堡垒的凝聚力号召力,实现了部分群众不支持到自愿拆这一巨大转变。

二是村庄变美了。通过把“宅改”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村内破烂、倒塌的空闲房得到整治清理,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意盎然,道路硬化、外立面改造、美丽庭院、绿化亮化等项目的建设如火如荼,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

三是产业变大了。紧扣村集体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主线,依托地理区位优势,通过“党支部+基地+党员+农户”模式,按照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受益的方式,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种植大户作示范,辐射带动群众通过参与种植、务工投劳等方式增收,让产业切切实实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四是民风变好了。宅改中万家组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到底,从拆到建,从村规民约的制定到有偿使用的标准,真正让村民说了算,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参与感,大大改善了干群关系。

五是治理变优了。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理事会、党员网格化作用,有效整合基层治理力量,理事会有事可做、有责要担、有权可使,有效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强化乡村治理能力,引导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到基层治理,化解了村内多年因为宅基地造成的“邻里纠纷多、信访稳控难、宗族矛盾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