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YT0018/2023-03927 | 发文机关: 市农粮局 | 文 号: | |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成文日期: 2023-06-28 | 废止日期: | 有效性: |
索 引 号: YT0018/2023-03927 |
发文机关: 市农粮局 |
文 号: |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成文日期: 2023-06-28 |
废止日期: |
有效性: |
关于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41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揭安华委员:
你提出的《发挥乡贤作用助推我市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鹰潭市高度重视乡贤工作,深挖乡贤资源、厚植乡贤文化、汇聚乡贤力量,为鹰潭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仅2023年春节期间,全市共举办各类乡贤恳谈会、对接会等活动50多场,共计1100余名乡贤参加,达成意向投资项目30多个,意向投资60多亿元。
一、架心桥,凝乡情。为凝聚乡贤之情,打造乡贤人才集聚的“蓄水池”,全市以精准有力的措施,推动建立与乡贤之间的联系联络渠道。一是综合用力,摸清底数。既发挥外埠商会作用,又强化基层商会建设三年提升行动,统筹用好商会信息资源优势,按照不同行业、不同类别对在外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知名专家教授等乡贤信息分级建立台账,全市共排摸各类乡贤15000余名。二是搭建平台,畅通联系。推动组建外埠商会20多家,畅通与乡贤联系沟通渠道。外埠商会已成为政府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桥头堡,在邀商、访商和收集产业、人才信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加强联系,增进乡情。注意加强外埠商会与知名乡贤的联系走访,市县两级领导外出招商、调研考察、联系工作,也都会走访乡贤、商会,亲力亲为,增加与乡贤的“粘结度”。对作用发挥好的乡贤代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重乡贤、敬乡贤浓厚氛围。
二、聚乡贤,促发展。积极引导在外乡贤回归鹰潭、投资鹰潭、奉献鹰潭,动员乡贤带动更多朋友一起来鹰潭投资创业,推动鹰潭发展。一是不断拓展引“贤”空间。通过各种活动加强政策宣传和项目推介,积极促进“鹰商回归”。注意把握住春节、清明等重要节点,按照市里牵头抓总、县区积极跟进、乡镇兜底负责的模式分层级抓好与乡贤对接,通过考察产业发展、观看家乡变化、体验营商环境等形式,增强乡贤对家乡的了解,推动乡贤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各地积极为乡贤返乡投资创造条件,泗沥镇建设乡贤孵化产业园吸引乡贤回乡创业,已有10几家企业入园。二是增强返乡投资“舒适度”。全市各地加强与乡贤的精准对接,每年组织各种形式的鹰商返乡考察活动,积极引导鹰商返乡投资兴业,推动乡贤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与家乡发展深度融合。以李希、桂银太等“江西省回乡投资优秀赣商”为代表的乡贤纷纷回乡投资。如乡贤左冬水返乡投资承包了8800多亩荒山和水面创办“灵溪小镇”,打造花果苗木栽培、生态休闲观光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科技性生态农业观光园,目前已经成为市民周末观光度假的打卡圣地。三是扩大投资“朋友圈”。在外乡贤发挥资源优势,开展以商招商,积极宣传鹰潭、推介项目,带动合作伙伴和业界精英等“朋友圈”来鹰投资,成效明显。乡贤李希携同朋友投资赛特智能,生产医用、环卫机器人;市工商联执委金丽萍联合志同道合投资人投资查湃智能,生产水下机器人,都成功填补我市产业发展的空白,推动我市物联网产业走向高端化。
三、助共富,树新风。充分利用乡贤协会,感召乡贤关注家乡建设和发展,反哺家乡,积极引导乡贤以各种形式参与产业开发、美丽乡村建设、服务基层等活动。一是实施乡贤助力乡村产业行动。组织开展“举乡贤、学乡贤、颂乡贤”活动,顺应并尊重乡贤们“回报桑梓”的初心,打好“乡情牌”“亲情牌”,通过投资乡村产业、设立扶贫车间等多种途径,助力乡村振兴,涌现出农商互助、企民共赢的“千亩生态高效农业‘鳖稻共生’养殖基地”“花果苗木栽培、生态休闲观光融合发展的灵溪小镇”等农旅品牌。近年来,依托基层商会吸引乡贤回归200余人,招商引资项目近200个,总投资近百亿元。二是实施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行动。鼓励支持乡贤参与宅基地改革、移风易俗等基层治理工作。2022年,以乡贤为代表的民营经济人士捐款捐物累计1300多万元。据统计,余江区共有50多位乡贤返乡担任理事长或理事,捐款5500余万元支援家乡建设。在上海发展的市工商联副主席祝永进设立“永进助学金”,连续11年捐款280万元,资助490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潢溪镇依托商会组织,发挥乡贤作用,捐资600余万元建设潢溪镇中心小学新校区。三是实施乡贤投身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各行政村将乡贤组织起来,发挥他们典型示范、协调治理乡村的作用,用他们的行动和威望带动和影响身边的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的顺利开展注入乡贤力量。发挥村民理事会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作用,县级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组建率100%、“门前三包”纳入村规民约率100%、村民理事会组建率100%。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弘扬新乡贤文化,建立基层党委政府、村两委、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乡贤甄选机制,构建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长效机制,积极发挥新乡贤的独特作用,真正让新乡贤“愿意回”“留得住”“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