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YT0021/2024-07178 | 发文机关: 市文广新旅局 | 文 号: | |
组配分类: 工作计划 | 成文日期: 2024-11-14 | 废止日期: | 有效性: |
索 引 号: YT0021/2024-07178 |
发文机关: 市文广新旅局 |
文 号: |
组配分类: 工作计划 |
成文日期: 2024-11-14 |
废止日期: |
有效性: |
市文广旅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安排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以来,市文广旅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精心指导,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大抓落实年”活动要求,以“1+3”方案体系(即《2024年鹰潭市文旅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2024年鹰潭文旅营销推介工作方案》《关于创新完善鹰潭市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调度机制的实施方案》《鹰潭市文旅高质量发展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为总的抓手,重点实施“品牌升级、景区提质、产业兴旺、文化提升”四大工程,加快推动鹰潭文旅“品牌响起来、景区强起来、产业旺起来、文物活起来”。“1+3”方案体系实施以来,鹰潭文旅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25.62%;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1.64%。全市重点景区(龙虎山、方特、白鹤湖、灵溪小镇)购票数达297.24万人、同比增长42.54%。鹰潭全域住宿和餐饮业用电量 8040.89 万千瓦时,同比增长8.28%(全省同比增长3.16 %),比全省高出5.12个百分点。新增文旅行业规上企业8个,新增专卖店46个、引进自带流量的连锁品牌酒店7个,新建(以社会资本为主)旅游高端民宿数8个,新增省级以上文旅品牌9个。
(一)全域化构建旅游格局。加快发展品牌化、融合化、多元化的全域旅游,鹰潭方特东方神画乐园、鹰潭方特水上乐园、白鹤湖嘻嘻哩等新兴景区景点相继开园开业,鹤鸣溪谷、象山书院等网红景区成功打造,龙虎山主景区、古越水街、花语世界、韬奋小镇、灵溪湖、青茅境等原有景区改造提升,集成式推进串珠聚链,全景式推进美丽鹰潭。
(二)品质化提升旅游供给。着力提升旅游交通、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景点旅游接待能力,全市重点景区现有停车位9000余个、旅游厕所300余座,新安装外卡POS机44台、新增外币兑换点3处,重点旅游场所软硬件配套设施优化提升。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住宿设施客房同比去年增长10.3%;床位数同比去年增长12.6%。全市重点旅游酒店平均入住率为51.6%,较去年增长11.2个百分点;旅游高端民宿平均入住率为58.7%,较去年增长14.6个百分点。
(三)立体化促进宣传交流。整合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多点宣发。2024年以来,发布相关活动文章与视频3100余篇(条),播放量累计达2亿,曝光量突破25亿,并成功在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以及腾讯网、新浪网等知名头部媒体上稿600余篇。积极举办龙虎山马拉松赛事、太极拳邀请赛、全国啦啦操锦标赛等引流活动,累计开展文旅体活动200余场,赴昆明、大连、金华、南京、上海等地高频举办推介活动10余场次。联动衢州、黄山、南平、上饶开展“衢黄南饶鹰”文旅推介活动(杭州)、高质量举办2024年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交流活动。引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来鹰录制,借力高收视、广关注的全国知名电视节目展示鹰潭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四)多元化营销引客入鹰。接洽北京、杭州等地旅行社协会、专列分会等行业协会,聚合政策资源及协会行业资源优势引客入鹰。2024年以来,省外客群市场大幅度上扬,迎来了哈尔滨、沈阳、郑州、贵阳、漳州等客源市场20余趟旅游专列,大巴团、专列团、研学团等同比增长27%。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开通每周四马来西亚游客赴龙虎山景区包机航线,吸引36家海外旅行社来鹰,接待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100余批次境外游客团共计11.92万人,入境游客群实现翻番。
(五)高端化塑造品牌形象。《寻梦龙虎山》成功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斩获国家级品牌,全省仅6家新获批。上清古镇获评“风景独好”旅游名镇。成功推荐栖山居申报甲级民宿、隐泸民宿申报乙级民宿(全省仅推荐3家甲级、4家乙级)。白鹤湖嘻嘻哩、灵溪湖生态旅游区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我市4A级景区数量翻番。龙虎山景区创评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获评“全球学子嘉游赣·大美江西发展之旅”优秀景区称号。
(六)全链化发展文旅产业。以强链、补链、延链为目标,全面推进道文化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配套建设、环境保护、游览区开发等五大工程,谋划、引进和实施一批重大文旅项目,2024年在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开展文旅产业招商推介,全市签约文旅项目15个,投资金额16.65亿元。当前,全市共有在建文旅项目50个,投资总额41.29亿元,亿元以上项目13个,涉及康养、文创、民宿、研学等领域。强力推进文旅项目落地实施,建立月调度、季会议常态化调度机制,象山书院、拾方光影、余江三馆等重大项目落地建成,贵溪大酒店、龙虎山道文化研究院、承泽山庄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
(七)一体化升级惠民服务。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为中心,打造城乡“十五分钟文化生活圈”,全力推进全域一体共建共享共通的“公共文化共同体”工作。2024年,全市乡镇(街道)级“分馆”全面覆盖,44个乡镇(街道)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已全部建成(88个)。全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重点工作会商会暨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培训班在鹰潭召开,我局相关工作做法和经验在会上作专题交流发言。
(八)系统化推进保护开发。成立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及普查办,召开“四普”动员部署会、工作推进会;制定出台《鹰潭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目前,已收到各类文物线索30余条、已完成“三普”复查585处、调查新发现文物54处,复查进度率为63.03%。顺利启动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实施方案,投入资金165万元;规范文物评估与鉴定工作,经过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拟推荐二级文物37件(套),评定三级文物196件(套)。高质量承办2024年江西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活动周。
二、存在问题
(一)“龙虎天下绝”成效不显。“龙虎天下绝”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于武当山、青城山还有差距,没有凸显龙虎山在全国的道文化品牌影响力。特别是在北方和境外市场的知名度较低。
(二)高等级文旅品牌较少。受资源、要素、产业结构等影响,高等级文旅品牌不多,示范引领不足。如,我市“三名”品牌创建基础较薄弱,符合申报条件的区(市)、村(镇)较少。
(三)部分文旅存量业态盘活不理想。比如,龙虎山花语世界、古越水街、华泉小村等项目均存在产品业态不丰富、体验性二消产品少、运营市场化不高等问题,盘活存量项目的办法不多、效果不显。青茅境景区2021年就获批国家4A级景区,但至今没有实现市场化运营。
三、2025年工作安排
2025年,全市文旅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深化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品牌响起来、景区强起来、产业旺起来、文物活起来”,加快发展品牌化、融合化、多元化的全域旅游,推动全市文旅产品提档升级、文旅品牌显著增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遗产保护创新提升,全面提升文旅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实现鹰潭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全市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5%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8%以上,重点景区(龙虎山、方特、白鹤湖、灵溪小镇)实际购票数同比增长10%以上,新增省级以上文旅品牌6个,新增文旅行业规上企业8家,新增旅游商品专卖店50个,新引进连锁品牌酒店6个,新建旅游高端民宿6个。
(一)积极创建高端品牌。以品牌创建为抓手,推进文旅行业品质提升,力争全市新增省级以上文旅品牌6个。力争贵溪市、雷溪镇南山村、杨溪乡琯溪村等在“三名”品牌创建工作中取得突破,推进白鹤湖嘻嘻哩生态水世界景区申报“风景独好”旅游名景区等。力争龙虎山上清古镇创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七哩集创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余江区眼镜园区创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力争圣井山景区创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周塘小镇创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力争贵溪市雷溪镇、贵溪市金屯镇渡坊村创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力争新增国家旅游甲(乙)级民宿1家。
(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一是推广鹰潭文旅品牌。举办“全球学子嘉游赣”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积极参与省厅“江西风景独好”、“如画江西 风景独好”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组织参加各类国际国内文旅展会。开展“龙虎天下绝 鹰潭逍遥游”鹰潭文旅系列省外、境外客源目的地宣传推介活动、“全球学子嘉游赣 奇绝鹰潭逍遥游”宣传推广活动,邀请文旅界大咖、网络达人、大V联动合作,赴鹰采风创作,深挖鹰潭文化内涵,并结合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进行图文视频发布,按照“四进入”要求加强文旅广告落地覆盖,在省内城市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民宿酒店等场所投放品牌广告。同时,发力境外宣传,通过境外媒体推广“龙虎天下绝”“一山一园一湖”品牌。二是积极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在“旅游+节庆”上,统筹各区市文旅节庆活动,结合鹰潭不同时节的旅游特色产品,围绕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推进各区(市)、景(街)区持续开展节庆特色主题文旅活动。在“旅游+体育”上,围绕体育文化内容,举办“龙虎天下绝”马拉松赛事活动、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寻梦龙虎山荧光夜跑大赛等赛事,将赛事文化转化为旅游经济。在“旅游+文化”上,深挖我市名诗名篇、非遗文化等文化资源,推出“诗游鹰潭”、“非遗里的鹰潭”等主题活动;发挥中国血防纪念馆、韬奋小镇、蓝田宋家等研学阵地作用,积极开展研学活动;依托贵塘乡村旅游风光带,周坊革命烈士纪念馆、上清古镇红军会师滩等旅游点,组织乡村文化游活动。三是放大鹰潭文旅声量。整合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形成鹰潭文旅宣传矩阵,借势央媒省媒的覆盖影响力,用活新媒体平台的流量优势、联动各级媒体共同发力,确保全年线上曝光量突破30亿次以上。持续强化与央视、人民网、新华社、中国旅游报、江西日报等中央级媒体、省媒的宣传合作。加大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今日头条、携程、同程等新媒体、OTA平台宣传力度,形成整体联动格局。
(三)持续推进“引客入鹰”。大力实施“引客入鹰”行动,拿出引的办法、引的招数、引的路径,尽最大努力引流拓客。一是组合推介,吸粉引流。围绕“一山一园一湖”品牌,整合道文化、古越文化、陶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在重点客源地城市开展以“七个一”即一场线路推介、一次非遗展演、一次文创展示、一次风光摄影展、一次渠道对接、一次业内交流、一次政策发布的组合推介,吸引重点客源地城市客群入鹰游玩。二是合作交流,共建共享。深化衢黄南饶鹰合作交流机制,加强与南昌、九江、景德镇、抚州、上饶等省内地市的合作,整合各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资源,共同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和产品,搭建起跨越地域的文旅合作桥梁。积极建立拓展鹰潭文旅与云南楚雄、内蒙古呼和浩特、福建三明、福建福州等省外地市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拓。三是多措并举,开拓市场。邀请相关文旅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挖掘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等远程潜在客源,激活我市文旅市场潜力、拓宽我市客源渠道。拓展境外市场,延伸境外客源市场,以道文化和山水风光为宣传核心,进一步加大入境旅游招徕力度,针对入境游客推出重磅优惠政策,重点发力港澳台、新马泰等境外市场。邀请业内文旅专家、知名协会、大型旅行社来鹰采风,在开通铁路专列游、大巴游、自驾游、进行境外市场拓展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四)建强文旅产业链条。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为目标,推动文旅产业从点状分布发展成链状生态,实现文旅产业集聚化、专业化发展,将文旅产业打造成我市重要支柱产业。一是壮大市场主体。实施龙头企业促进计划,梯度培育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联动发展,2025年新增文旅行业规上企业10家以上。强化文旅产业政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为文旅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加大企业信贷等支持力度。组织文旅企业申报“文旅贷”,参加江西省文旅产业投融资大会、“文旅贷”政银企对接会等,争取更好实效。做好项目谋划储备申报工作,对接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国家投资、资金等政策导向,高质量做好文旅项目谋划,积极申报上级资金。实施“项目固链”行动,全力推进市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鹰潭市非遗展示馆建设项目、龙虎山道文化传承创新项目、余江微短剧创新基地项目、角山板栗山古窑遗址公园项目、大上清宫遗址公园项目。大力发展“数字文旅”产业,在博物馆、文化场所、景区、街区等打造“数字文旅”体验项目,以数字技术赋能文旅,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和互动感;通过数字科技丰富文旅业态,焕新内容和场景,助力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二是丰富产品供给。实施景区街区焕新行动,推动产品迭代升级,丰富“鹰潭礼道”等旅游购物、特色美食、旅游演艺、研学体验等消费业态产品,打造文创集市、水街夜市、特产超市。大力培育打造鹤鸣溪谷、象山书院等新兴景区,优化提升龙虎山主景区、古越水街、花语世界、韬奋小镇、灵溪湖、青茅境等原有景区,持续做大景区数量。实施旅游住宿业服务质量暗访检查和旅游旺季联合督查行动,提升服务质量。打造“食在鹰潭”品牌,挖掘鹰潭特色美食、小吃,丰富“鹰潭之味”菜品供给,大力推进赣菜进景区。举办鹰潭米粉节、贵溪串串节和上清豆腐、板栗烧鸡菜品争霸赛,通过发布鹰潭美食榜、大V推荐等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推广。三是提振文旅消费。加快落实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政策措施,在“三间”(夜间、乡间、网间)、“三区”(景区、园区、街区)、“三创”(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品牌创建)上挖潜力,扩大文旅消费市场,推进贵溪铜工艺品,余江眼镜、木雕,月湖黄蜡石,龙虎山道文化旅游商品、道德经,高新潭花酒、天师酒,信江烘赔等进全市重点景区、全省各地市、主流客源市场省会城市、浙闽皖赣19地市,2025年预计新增专卖店50个、引进自带流量的连锁品牌酒店6个、新建(以社会资本为主)旅游高端民宿数6个。鼓励支持各景区街区、酒店民宿推出优惠措施、直播带货等,适时发放文旅消费券,多措并举促进文旅消费。组织文旅企业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文旅产业博览会以及文旅消费博览会、旅游消费节等活动。
(五)提质升级乡村旅游。以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丰富旅游要素、形成特色品牌、完善旅游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提升服务能力,加快构建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一是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业态。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结合角山文化、古越文化、道文化、心学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积极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民俗演艺、农事节庆、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进建设贵塘沿线最美乡村游、余江“红培教育+休闲乡村”游、鹰潭南部生态康养游等乡村旅游集聚区,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整合,实现乡村旅游集聚集群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商品。着力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商品主体企业,加大研发、设计、销售力度。将农产品开发为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等乡村旅游商品,发展天师板栗、铁皮石斛、茄子干、灯芯糕、桃酥、塔桥橘子、灌田杨梅、青茅境山珍、欧绿多肉等旅游商品,开发雕刻、眼镜等文创产品,打造一批“乡村+文创”新业态,支持重点乡村旅游点在鹰潭北站、4A级以上景区、特色街区等游客集散地设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三是创建高端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实施乡村特色旅游镇(村)、农家乐、精品民宿、农家旅馆、农家餐馆等品牌创建工程,鼓励乡村旅游点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度假区,有步骤、有重点、分时段打造和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5年,新增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风景独好”旅游名镇(村)1个、甲级旅游民宿1个、乙级旅游民宿1个。
(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一是继续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围绕建设城乡“十五分钟文化生活圈”的总体思路,继续全域一体的鹰潭共建、共享、共通的“公共文化共同体”。整合城乡优质图书资源、文艺展演、展览展示、文化活动等线上线下资源,跨区域、跨类别联合开展文化活动和服务,将资源向乡村延伸和倾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二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艺术表演场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积极组织开展阅读推广、文艺活动、艺术培训、展览演出、讲座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三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高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开放运营水平,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及服务效能。积极举办文化活动及公益性演出,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00余场(次),组织送戏下乡185场。
(七)推动文艺事业发展。一是精心打造艺术精品。以“二十大精神”为主题,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总体思路,精心组织好各项主题创作活动。进一步打磨提升音乐剧《龙虎山之恋》、小品《杏林春暖》《爷爷的心事》、舞蹈《一把火、一抹红》等优秀作品。开展鹰潭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采风活动,组织创作一批具有鹰潭特色的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好作品。二是积极申报艺术项目。加大对优秀文艺精品的传播力度,进一步擦亮鹰潭历史文化名片。推选优秀作品和项目争取国家级、省级项目扶持,重点做好国家艺术基金、江西省文化艺术基金等项目的申报工作,力争获奖及入选。三是组织参与艺术展演。举办“永不落幕的百姓大舞台”优秀节目汇演、广场舞大赛、合唱比赛等文艺展演活动及美术作品展览。高水平组织举办文艺演出、美术展览、阅读推广、艺术培训、讲座等系列文化艺术精品活动。积极组织、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国、省内重大文化展演活动,促进优秀剧目和作品传播交流。
(八)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一是推动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建设。完善大上清宫遗址、角山板栗山遗址后续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稳步推动大上清宫遗址本体保护修缮工程、角山板栗山遗址本体保护项目建设。推动数字博物馆建设,重点推进鹰潭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建设。二是加强文物资源保护管理。重点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四普”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完成普查数据、资料上报。推动革命文物片区保护利用,持续开展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三是强化文物安全基础性工作。持续推进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工作,抓好关键节点和重要时期的文物安全,督导全市文物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持续保持全市文物安全良好态势。四是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完善资源名录,健全国家、省、市、县代表性名录体系。加强传承人管理,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年度评估工作和传承人记录工作。促进活态传承,持续开展非遗“三进”系列活动。
(九)切实抓好安全管理。一是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按照省、市各项部署要求,进一步做好全市文旅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履行市安委会旅专委及办公室工作职责,统筹全市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分析研判、综合治理、检查督导、宣传教育等,从严夯实属地督促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二是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持续开展全市文旅行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文旅行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以及假日文旅市场安全专项检查,防范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加大对消防、特种设备、新兴业态等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特别是对大型游乐设施、玻璃栈道、滑道、涉水等高风险项目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提示,杜绝设备“带病运行”;加密涉旅企业、人员密集场所用电用气及消防安全检查,切实消除火灾隐患。三是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严格执行行业规范标准,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确保全市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要求龙虎山、方特、白鹤湖、灵溪小镇等重点景区制定节假日接待方案,科学研判人流数据,严格执行错峰接待策略。制定应急处置方案,举行应急演练,有效保障全市旅游市场平稳、有序,确保遇有紧急情况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严防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