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破解“不愿转”“转什么”“怎么转”难题持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发布日期:2024-09-18 09:41 信息来源:鹰潭日报 作者:张国旗 许志平 徐蓉“在鹰潭市委、市政府的引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们持续推进工业技改,先后投入5000万元,从设备自动化,到生产智能化,再到管理数字化,取得了劳动强度降低80%、人工成本降低60%、生产效率提高30%、良品率提升10%的良好成效。数字化转型不仅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提升了公司的管理水平,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鹰潭市钲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钲旺科技的成功,是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从破解“不愿转”“转什么”“怎么转”三个方面的问题着手,全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对626家企业开展深度诊断,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423家企业启动改造,占规上企业的72%,221家企业完成改造,占规上企业的37.8%,预计到年底,全市数字化发展水平L6级以上的企业占比突破40%。通过改造,企业人均生产效率和人均利润分别提高18%、15%,规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7.1%,为鹰潭打造工业强市、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今年1—7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4%,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16.5%,工业利润增长39%,增速均列全省第一。
强化引导,利企惠企,破解“不愿转”的问题
无论是技改还是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都需要大笔资金投入。新的投入能否带来新的收益?投入的成本多长时间能够回收?这一系列问题,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
王凯回忆说,我们是2020年9月落户鹰潭高新区的,2021年我们的营业收入大概1亿元,企业生存还是没有问题的。当时我们就估算了一下,新上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大概要投入500万元。要不要增加投资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我们是难以下定决心的。
经过两年多的运营,钲旺科技逐渐遇到一些发展上的难题,如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质量不稳定等,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
2023年4月,借助鹰潭市工业技改的东风,钲旺科技在借鉴其他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经验的基础上,与国内多家设备供应商共同开发打造了行业内首条智能拉丝生产线,一期投入1500万元上线3条智能拉丝生产线,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从L2跃升至L5。通过改造提升,企业综合成本降低了800—1000元/吨。
王凯告诉记者,在转型过程中,鹰潭市委、市政府和鹰潭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及有关部门,在政策、金融、服务等各个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引导、帮扶、指导,我们的转型不会这么顺利,可能要走不少弯路。
尝到甜头后,钲旺科技继续追加投资3500万元进行第二期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经过测算,我们数字化改造投入的5000万元回报周期在三年左右,较传统车间缩短一半。2024年,我们营业收入预计将突破7亿元。”王凯欣慰地说。
通过持续抓工业技改,整合各类资金2.5亿元实施差异化扶持,创新推出转型票据、铜供应链金融、工创贷、数智贷、产业引导基金等金融产品……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之后,等待观望的少了, 付诸行动的多了,全市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欲望空前强烈。
分级分类,精准施策,破解“转什么”的问题
盯准靶心,才能有的放矢。
鹰潭是“世界铜都”,全市584家规上企业中,大多数是铜及相关企业。对这些企业进行数字化深度诊断发现,由于企业在规模、效益、生产工艺、数字化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转什么”的问题。
基于鹰潭产业发展实际,我市坚持精准施策,分级分类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
分级提供示范。按数字化转型级别,我市将全市企业分为“小快轻准”、数字领航、生态型三大类别。“小快轻准”方面,针对数字化发展水平L3—L5级的目标企业,分级打造通用型“小快轻准”产品包,公开遴选出48款“小快轻准”产品供企业自主选择,创新推出6个共性场景,让企业转得起、用得上。数字领航、生态型方面,针对数字化发展水平L6级以上目标企业,按照“设备自动化、管理数字化、生产智能化”三步走,实施“百企技改”设备更新行动,贯通ERP、MES等应用系统,2家企业获批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打造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6个。力博集团、凯安新材料、三川智慧、沃德尔科技等一批数字领航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成功转型,成为行业典范。
分类打造样板。按照铜产业类型,我市针对不同产品工艺,设计打造了一批数字化改造样板,为同类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方案。针对铜企业“哑”设备较多、不支持数字化接口的特点,大力推动企业设备更新换代,重点在冶炼炉加装传感器采集电压、电流、温度、进出料等数据并进行分析应用。针对铜产品种类多、工艺差别比较大的特点,按照铜冶炼、铜线、铜管等不同工艺设计差异化解决方案,如铜冶炼工艺侧重于物料损耗的数据采集,铜细线工艺侧重于人机协同作业,铜管、铜箔工艺侧重于打造溯源系统等。针对铜产业生产效率低、成本控制难的特点,推动ERP、MES等应用系统贯通融合。
数字化改造后,企业人均生产效率和人均利润分别提高18%、15%,规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7.1%、降幅居全省第二。
优化服务,构建生态,破解“怎么转”的问题
众多企业看到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红利,切身感受到了身边示范企业产生的变化,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剩下的就是要解决好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选择,破解“怎么转”的问题。
为此,市委、市政府从构建服务生态出发,聚集产业资源,优化服务供给,强化平台赋能,完善体系支撑,全力打造数字化转型优质生态。
强化平台赋能。揭榜建设“铜产业大脑”,着力打造全市工业数据、全省铜产业数据的汇聚平台,力争用三年时间,将“铜产业大脑”建设成为“覆盖鹰潭、服务全省、领先全国”的产业数字化发展公共服务平台;自主建设了铜都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转型水平监测平台、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等专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优化服务供给。按照“服务本地化、本地化服务”,公开遴选出了第一批28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其中引入和培育了摩尔元数、小手软件、萃星智能等14家本市数字化服务商,实行1个月蹲点诊断、3个月入驻改造,着力解决懂产业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产业“两张皮”问题。对数字化服务商实行赛马制比拼,对改造企业的改造等级设立阶梯式奖补,对服务商诊断、改造质量、成效和速度实行赛马制奖励,形成数字化服务商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完善体系支撑。建立市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县级数字化诊所、企业数字专员三级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分级分类数字化诊断和改造服务。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聚集了中国泰尔实验室等28家专业机构,积极提供技术验证、应用推广、供需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县级数字化诊所强化“诊”“转”衔接,精准把脉县内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难题,靶向发力助企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400余名数字专员,为企业提供测评、诊断、贯标、改造等服务,帮助企业培育一批懂技术懂产业的企业级数字专员。
任重道远须策马,风正潮平好扬帆。乘着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大好东风,全市上下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落实“1269”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坚定不移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真抓实干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更多鹰潭智慧和力量。
相关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