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YT0018/2025-02123 | 发文机关: 市农粮局 | 文 号: | |
组配分类: 工作动态 | 成文日期: 2025-04-21 | 废止日期: | 有效性: |
索 引 号: YT0018/2025-02123 |
发文机关: 市农粮局 |
文 号: |
组配分类: 工作动态 |
成文日期: 2025-04-21 |
废止日期: |
有效性: |
《江西日报》经济版头条关注鹰潭!
编者按:4月9日,《江西日报》经济版头条报道了龙虎山景区坚持党建引领,立足“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资源优势,积极做好“以农促旅、以旅带农、以文兴农”文章,逐步形成农旅互促、文旅交融发展格局的经验做法。现予转载,敬请关注。
农文旅融合 四方客盈门
——龙虎山景区资源整合赋能三产联动发展
3月中旬以来,上清镇泥湾村小半山梯田油菜花迎来盛花期,金黄色的花海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春日美景,吸引游客争相打卡。近年来,鹰潭市龙虎山景区坚持党建引领,立足“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资源优势,积极做好“以农促旅、以旅带农、以文兴农”文章,逐步形成农旅互促、文旅交融的发展格局。
以农促旅,激活产业链新动能
一场春雨过后,在龙虎山景区上清镇沙湾村生态蔬菜示范基地,鲜嫩的蚕豆、翠绿的菠菜长势喜人。村党支部书记吴建波正拿着手机进行直播,带着粉丝们查看蔬菜长势。
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吴建波带领村民将村里的闲置土地流转后打造成蔬菜基地,并通过市民承租认领、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开始发展农事体验等更多农旅结合的业态。“2024年,基地的收入约8万元。此外,前来种植、采摘的市民还带动了周边的农家乐、民宿消费。”吴建波开心地说。
近年来,龙虎山景区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为乡村旅游注入新动能。以板栗产业为例,景区板栗种植面积超1.5万亩,年产量突破300万公斤。同时,板栗产业与旅游消费深度结合,开发“板栗烧鸡”等特色美食,形成“种植—加工—餐饮—研学”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2亿元。
同时,围绕“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观雪”四季主题,龙虎山景区布局“三线”农旅融合示范带,串联龚资线、新游线、洪豪线及龙虎山省级农业示范园、上清镇农业示范园,形成集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2024年,农旅融合项目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增收超1000万元。
以旅带农,共享发展新红利
每到周末,龙虎山“道心溪谷”宿集一房难求,周边的餐饮店、农家乐产业发展“水涨船高”。龙虎山镇墩上钱家村村民钱小贤这几年将自家民宿扩建,开办农家乐,2024年收入超过25万元。“现在在家门口就有可观的收入,村里很多在外的年轻人都想回来。”钱小贤笑着说。
“道心溪谷”宿集项目于2022年5月启动,通过将闲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4亩集中入市,以及引导企业流转闲置农房,打造特色民宿11栋,建设公共配套与商业设施面积约2200平方米,打造周边配套人文景观6处。同时,带动周边5家特色餐馆、3个农创特色品牌,形成了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景区充分发挥旅游业“流量引擎”作用,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嫁接,实现“景带村、旅富民”。在规范土地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宅改“后半篇文章”。挂牌出让农村闲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入市)20余宗93.1亩,成交价款1606.28万元。通过盘活闲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赋能旅游产业,目前,景区建有137家民宿,可提供床位超过5000张,推动乡村旅游升级。民宿的建成,吸纳了约200名周边村民就近就业。
以文兴农,赋能乡村振兴
迎着春日的暖阳,来自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30多名学生正在龙虎山景区无蚊村茶叶基地开展户外写生。“我们开设了‘霞客古道茶文化研学线’,在核心景区选了10余个点位供学生写生创作。”鹰潭市爱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许文堂介绍,2024年,基地共接待学生团体1000余人次。
从种茶售茶,到创新“茶旅研学”,许文堂如今又准备开设一间乡村美术馆。“目前,美术馆内装修即将完工。这里既可以展示售卖老师、学生创作的作品,又可以为游客开辟贴近自然的文化空间。”许文堂说。
龙虎山景区将文化传承作为农旅融合的灵魂工程,着力推动农耕文化、非遗技艺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一方面,深度挖掘“千年古镇”等文化资源,开发“道法自然”农耕研学课程、古法制茶非遗体验等项目;另一方面,实施“古村保护+功能再生”工程,对城门村、汉浦村等传统村落进行风貌修复,保留青石板路、明清古宅等历史印记,植入民宿、书院、非遗工坊等业态。
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龙虎山景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余元,增长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2万元,增长4.8%;景区1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超过55万元。